“排水溝的淤泥得掏干凈,不然下雨又要積水!”“這塊落石擋視線,咱們合力挪走!”近日,坪坎鎮倒貼金村的26名黨員志愿者、網格員用3小時清理完3公里路段的淤泥、落石和雜草。這場雨后清淤行動,看似是一次常規的“路面保潔”,實則是坪坎鎮網格志愿隊伍深耕基層治理的縮影——他們以“小網格”為支點,在民生服務、矛盾化解、隱患排查中挑起“大擔當”,成為基層治理中最活躍的“神經末梢”。
一、清淤現場見真章:基層治理中的“響應速度”。?雨停即動,是網格隊伍的“本能反應”。持續降雨讓倒貼金村部分路段成了“泥潭”,排水溝被枯枝堵死,彎道處的落石更是給出行村民造成了隱患。黨員志愿者、村組干部、熱心村民自發組成清淤隊立即行動。現場沒有“旁觀者”:黨員扛著砍刀清理邊坡雜草,網格員用鐵锨將淤泥鏟到路邊,老年志愿者手持掃帚清掃路面碎石……村民王大爺看著重新露出水泥地的路面,笑著說:“網格員就像‘及時雨’,啥時候需要,啥時候就到,你們就是大家‘家門口的守護者’”。
二、日常工作顯擔當:基層治理中的“全時在線”。清淤只是“冰山一角”,在坪坎鎮,網格志愿隊伍的作用早已滲透到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:一是民生服務的“代辦員”。平日里,網格員們穿梭于田間地頭,獨居老人的養老金認證、殘疾人的補貼申請、農戶的產業保險辦理、醫療保險辦理、電費的代辦收繳……網格員們拿著“民情日記本”,把村民的“小事”當成“大事”跑,“有事找網格”已成村民共識。這支由黨員、村民組成的隊伍,用200余次上門服務,架起黨群“連心橋”,讓村民“少跑腿、好辦事”。二是矛盾糾紛的“調解員”。作為基層治理的“神經末梢”,志愿者們既是“矛盾調解員”,也是“隱患排查員”。在銀母寺村,網格員劉恩強從村民閑聊中發現鄰里因排水問題發生糾紛,得知事情后及時向村支書匯報,連夜進行調解,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;汛期時,他們每日巡查河道邊坡,用“鐵腳板”走出平安防線。三是隱患排查的“巡邏員”。汛期巡查河道、防火期盯緊山林、農忙時提醒農機安全……網格志愿者們分片包區,每天走村入戶排查隱患。正如此次倒貼金村的清淤,正是他們日常“巡邏”中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的常態,把風險隱患的防范關口前移,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。四是和美村莊的“保潔員”。每月網格隊伍都會帶著掃帚、夾子走進巷道,清理衛生死角、勸導亂堆亂放現象。如今,坪坎鎮隨處可見綠植景觀,群眾對垃圾分類知曉率明顯提升,“志愿紅”與“生態綠”相映成景,勾勒出和美鄉村新畫卷。
三、平凡力量聚合力:基層治理中的“根脈支撐”。“基層治理就像種莊稼,得有人天天在地里‘薅草施肥’。”倒貼金村黨支部書記的比喻道出了網格隊伍的價值。這支由黨員、鎮村干部、村民組成的隊伍,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卻用日復一日的堅守,讓治理的“毛細血管”在鄉村延伸:在環境整治中,他們帶頭清理亂堆亂放;在政策宣傳時,他們用方言土語把“書面語”變成“家常話”……就像倒貼金村那3公里被清理干凈的道路,他們用雙手一點點“掃”出了鄉村的整潔,“調”出了鄰里的和睦,“辦”出了群眾的舒心。從清淤現場的快速響應,到日常工作中的時刻在線,這些活躍在基層的平凡力量,正以點滴行動匯聚成治理合力。他們扎根群眾之中,與百姓心貼心、實打實,成為基層治理最堅實的根脈支撐。
如今,走在坪坎鎮的村道上,排水溝通暢、鄰里間和睦、辦事不跑腿已成為常態。這些變化的背后,是網格志愿隊伍用“鐵腳板”丈量民生,用“熱心腸”服務群眾,在基層治理的第一線,書寫著“平凡即偉大”的擔當故事。
(撰稿:茍瑞軒??審核:李水仙)